如何读好一本书

2020-05-13
       
最是书香能致远,最美不过书香气,陶渊明在《与子俨等疏》中写道“开卷有得,便欣然忘食”,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被提醒和标榜的符号,更应该成为自知与自觉的行动,虽然组工干部忙忙碌碌,但仍要养成读好书、好读书的良好习惯。

那么如何有效的去读一本书呢?

一、 如何选书

1、明确自己的需求,你当前遇到什么困难?想解决什么问题?希望从书中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帮助?要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悬殊、读书,大部分人忽略了这一点。
2、学会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去阅读。

二、如何读书

1、目录和绪论。我们读书时,如果从头到尾读,既急躁又漫长,就是因为大脑对完整性的追求,会让我们加快阅读,但是大脑又会分出注意力,关注整个过程,所以阅读很慢,阅读过程也很难让人愉快。渐进式阅读不符合思维习惯,高效阅读推崇的是整体性阅读,即首先从宏观上建立对书本的整体认知,了解书本的知识架构,这样读书,就如同返程一样,会更加轻松。此外,这种整体阅读,会在头脑中搭建整体的知识框架,知识框架搭建出来之后,因为缺乏内容,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,大脑对完整性的追求,会迫使我们高度注意,与完整性有关的内容,所以有了框架,再去学习,会更容易沉进去,更容易吸收相关知识点。而构建整体框架最好的方式,就是看目录,看绪论,如果有心,可以根据目录做个简单的思维导图,加固头脑中的知识框架。

2、泛读。通读一个章节,随手划重点,并及时记录感悟、感想,这是常规的读书,但要记住一点,每读完一个章节,必合上书把章节内容过一遍,如果有难度,就把书本再翻一遍,务必要完整过上一遍。之所以这样,有三个目的:读书会不知不觉追求速度,想尽快翻到后面,一路读下去很爽,但没用,如果不及时停下来巩固,读了的都忘了;回想是对章节主要内容的重新组织,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去概括章节内容,相当于脱离书本,重新构建了章节体系,这个体系是属于自己的;利用了生成效应,回乡的过程,就是信息深加工的过程,对书本的知识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,经常在回想时,对某个知识点有了新的认识,或者与已有的知识构建联系。

3、摘抄。每个章节看完一遍后,不管当时印象有多深刻,但根据遗忘曲线,24小时就会忘掉六七成,所以再重读摘抄,因为对内容比较熟悉,效率会非常高,并将自己的随想融入笔记,形成笔记的原稿。整本书读完,摘抄也随之结束。如果摘抄的足够用心,整本书的精华就已经在高度浓缩的笔记原稿里了,通常几十万字的图书,压缩到区区几千字的内容。我们只需将笔记中的字句、知识点串联成通顺、有条理的知识体系,一份笔记就已经初步成型了,很多人笔记到此即止。

4、整理笔记。记笔记,其实只是对整本书的内容经过提炼、压缩,要想真正掌握知识,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,这就需要对笔记反复阅读,对全书知识点有了整体的把握,这时候,就可以打破书本章节限制,根据知识的关联性进行整合,有点类似合并同类项,合并的效果如何,完全依赖于加工深度。

5、构建知识体系。笔记知识是平面的,还算不得体系,也无法指导实践,这时候就需要借助思维导图,构建出知识的逻辑关系,这个过程就是构建知识树,思维导图构建成功,知识也就真正完成了体系化。

6、学以致用。必须找到渠道,把知识用起来,这也是自媒体人每年读上百本书,却不会消化不良的核心秘密!多读书,读好书,是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,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,那么就让我们用科学高效的读书方式把书读好。

 
作者 财务部 赵云波
 
 

网站地图